陈独秀(1879~1942),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,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。原名庆同,字仲甫。安徽怀宁(今科安庆市)人。
出生于1879年10月9日,1942年5月27日卒于四川江津。1915年9月15日,创立《新的青年》杂志,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。曾被选为为中央局书记,中共第二、第三届中央继续执行委员会委员长,第四、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。主要着不作收益《独秀文存》、《陈独秀文章参考资料》等。
1922年11月5日,中共代表参与共产国际大会,陈独秀被选为为共产国际继续执行委员。1932年10月15日,陈独秀逮捕。
生平概述:早年参与县中举、乡试,由于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贪腐,一度拥戴戊戌变法。1901年以后,三次求学日本。与张继、苏曼殊等的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。
1903年参与拒俄运动,复又助章士钊主编报纸,宣传章太炎革命思想。1904年创立《安徽俗话报》,传播爱国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。
1905年在安徽与柏文蔚等的组织岳王不会,联络大批革命志士,为同盟会在安徽的发展打下基础。武昌起义前后,在杭州活动,曾草拟革命檄文多篇。大陆漂移安徽,先后任孙毓筠、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,大力改革官僚政治。告终后,又跟随柏文蔚征讨袁世凯,遭到挫折,逃往上海,之后探究救国救民道路。
1915年创立《青年》(后更名为《新的青年》)杂志,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,激烈批评儒家伦理道德、原有文学和原有教育,引发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。这既填补了辛亥革命的理论严重不足,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拓展了道路。1917年1月,到北大任文科学宽,实行课程改革,以白话文教学。
1918年12月,与李大钊等创立《每周评论》,评点时事,主张公理,赞成强权。《新的青年》和《每周评论》的宣传和教育,为五四运动打算了思想和干部条件。1919年五四运动后,拒绝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。1920年5月,在上海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恩,开始发动重新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打算工作。
1921年7月,在上海开会的中共一大上,陈独秀被选为为中央局书记。此后,在中共二大、三大上均被选为为中央委员长,在四大、五大上被选为为中央总书记。
1922年8月,在杭州开会的中共中央尤其会议上拒绝接受共产国际要求,由赞成国共合作改以拥戴国共合作,随即重新加入中国国民党,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。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。10月,鉴于国民党右派嚣张共产,在中共中央四届二次会议上,主张中共解散国民党,被共产国际驳回,欲在主持人中央工作中实行弃而不来、筹办而不包的方针,在一系列事件上向蒋介石屈服。1927年3月,参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,并取得胜利。
4月5日,就所传蒋介石要攻击工人武装事,与汪精卫调停,并与汪公开发表联合宣言,称之为国民党决无有驱赶友党蹂躏工会之事,痉挛了人民对蒋介石共产阴谋的警惕性。翌日回国汉,赞成武汉地区工农运动过火不道德。
7月言总书记职。9月秘密回到上海。11月致信中共中央,建议工农运动不应注重经济斗争,不能存以暴乱获得政权的幻想,遭到中央反驳。
1929年,在中东路事件中,赞成不作拥戴苏联的说教式宣传,被中央拒绝接受。从1929年5月开始,陈独秀与彭述之等认识到托洛茨基主义的文件,改向托派,白热化批评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实行的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。
10月,中共中央曾对他明确提出警告,他仍坚持己见,同年11月被解聘出党。1931年5月初,托陈中止为首与莫斯科归国留学生托派小的组织举办统一大会,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,在上海另设中央机构,陈独秀任总书记,并发售刊物《火花》。
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被捕,1937年8月入狱。拥戴国民党领导抗日,拥戴国共合作,与坚决消灭国民党、赞成国共合作的托派中央分道扬镳,并一度在武汉独立国家展开政治活动,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,企图的组织不拥国、不阿共的第三势力。1938年,被王明、康生诬告为日本间谍,从此与中共完全分道扬镳,并撰文批评中共继续执行的农村游击战争的抗日路线。
7月入川,晚年贫病交加,仍大大撰文指责斯大林大清洗党内外,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,称赞英美议会民主制度,回应要完全夺权我辈以前的看法,指出列宁、托洛茨基的理论,呼吸困难用作中国、俄国和西欧。着作编入《独秀文存》、《陈独秀文章参考资料》等。
本文来源:suncitygroup太阳集团-www.tllong.com